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教案教学设计 课堂
发布时间:2021-12-26来源:演讲朗诵

《虞美人》李煜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学习目标】:1、 掌握有关词的知识点以及李煜的有关文学常识。2、 了解李煜借江水表达愁情的手法。3、 背诵全词。【学习重点】:了解李煜借江水表达愁情的手法。【学习难点】:感受李煜的愁情之源。【预习案】:1.知识链接——文学常识(1)、词兴于,盛于,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为、、等。(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可以分上下两段,叫“片”或“阕”。(3)、词按字数分为、、。字数在58字以内的是,在59至90字的是,在91字以上的是。(4)、宋词有和。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和。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 、。(5)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2、背景资料李煜的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以描写宫廷逸乐生活为主,风情绮丽,清靡婉转。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与晚唐以来的香艳词风颇见异趣。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艺术手段,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预习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疑难问题,请记录下来。【探究案】:课堂合作探究与展示1、“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2、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本词所表达的情感。2.掌握本词的表现手法。【学习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的情感。【知识链接】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婉约派词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因此羁旅愁思是他创作的主要题材,在其它作品中词人一再以“京华倦客”自称,可见他早已淡薄功名而魂系故乡。【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解释下列字词溽暑 侵晓窥檐语 清圆2.翻译下列句子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3.初读诗歌,整体感知。上片的景中出现了哪些主要意象?这些主要意象构成了哪些画面?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二、合作探究“五月渔郎相忆否?”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何特别之处?你能举出我们学过的类似诗句吗?课堂教学设计备课人 授课时间 课题 《虞美人》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诵读并背诵诗歌 2. 赏析重点词句,把握艺术技巧。 过程与方法 以课堂为阵地,提升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探究拓 展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词作的艺术魅力及其艺术价值。重难点 把握重点词句的内涵,把握艺术技巧。教学设计 一、《虞美人》歌曲导入(1分钟)二、走近作者李煜。(3分钟) 1.学生朗读写作背景(配乐)公元974年冬天,宋军的铁骑踏破了美丽的南唐国都金陵。李煜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一片辱骂声中,一路呜咽,被驱北上。最后被囚禁在汴京。 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七夕之夜,面对一轮皎洁的明月,远眺他那永远无法再见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遏止这三年囚徒生涯所积累的愁结,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虞美人》。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2.教师简介作者生平与成就。三、展示学习目标,播放朗诵视频(2分钟)四、学生自由练习朗诵,展示朗诵成果,师生点评。(4分钟)五、鉴赏探究(25分钟)(一)词作整体把握(二)分组讨论探究1.“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屈辱生活的延续,何时是头啊?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什么?(即作者怀念的是什么) 不仅指以前的富贵生活——锦衣玉食、后宫佳丽、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 更是对欢乐、自由的向往,对尊严的期盼,对生存安全感的需要。3.“只是朱颜改”,改变的仅仅是“朱颜”吗?4.“问君能有几多愁”,作者的愁有哪些? 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家之苦5.这首词运用了哪些手法?10、11情景交融 虚实结合 比喻 夸张 借代 设问 对比(三)名句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本句把无形的愁思赋在有形的流水上,江水奔腾流淌,一泻千里,如愁思的多;江水昼夜不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如愁思的绵长。大胆抒发了亡国之恨。 例举形象表现愁的诗句。规律总结。(四)艺术赏析三次发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六、课堂检测?高考链接(4分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赏析这两句如何表现抽象的愁?(6分)七、课堂总结、教师寄语。(5分钟)八、作业:扩写“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1分钟)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切入点:现代歌曲引入词作学生活动:朗读切入点:写作背景学生活动:朗读、点评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1---1、22---3、43---5、64---7、8、95---10、11切入点:昔日拥有什么?引导:改变的与失去的是否相同?切入点:与前两道题的关系。生活动:例举诗句。切入点:考点?答题思路。得分点。

虞美人学习目标1、识记基本字词义,疏通诗意,有节奏有感情朗读。 2、了解李煜凄凉悲壮、寄情深远的创作风格。 3、本词的情感基调是无限伤感悲切的,学习中,结合背景,联系此人的身世,仔细体会词作的思想内容,理解词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简介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为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王国维《人间词话》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被称为“千古词帝”。 现存词四十六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写作背景《虞美人》,这首词作于南唐覆亡后,李煜被软禁于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时期,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之情。相传后主于生日(七月七日)晚,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所以,这首词,可以说是后主的绝命词。理解主旨“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这美好的情景是何时结束的呢?过往的事,有多少还记忆犹新呢?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小楼昨夜又东风”,“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一年。时光在不断消逝,引起他无限感慨。感慨什么呢?“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夜阑人静,幽囚在小楼中的人,倚栏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了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他完全以一个失国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国之恨,任情纵性,无所顾忌,感情纯真而深挚。“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他遥望南国慨叹,“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吧;只是当年曾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最后,悲慨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词人满腔幽愤,对人生发出彻底的究诘:“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么?“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九个字,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了出来。写作特色1、对比手法开篇六句的章法是三度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如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与人世间多少“往事”的短暂无常相对比。第三句“小楼昨夜又东风”,“又东风”三字翻回头与首句“春花”“何时了”相呼应,而与第四句“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第四句“不堪回首”又呼应第二句“往事知多少”。下面五、六两句,又以“雕栏玉砌应犹在”与“朱颜改”两相对比。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曲曲传出。2、问答式结构,起伏跌宕的笔法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知识迁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军城早秋严 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释】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回答问题。南园十三首(其五)李 贺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3、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何特色?试作分析。参考答案1、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解析】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没有突兀、生硬之感。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个性特征。1、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2、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3、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决心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同时表达了诗人仕进不得、怀才不遇的愤懑。4、这首诗有两个问句组成。第一个问句中含自励,表达了诗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第二个问句在泛问中含激愤,抒发了诗人怀旷世之才却不能为世所用的愤慨。问句的使用使全诗情感激越,气势峻急,增强了表现力和感染力。【解析】3、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结合分析首尾两句,便可概括出主旨。4、这首诗劈头就是一个诘问句,尾句中有一泛问,两个问句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有所区别,但同时表达一个主题。

回到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