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有学问的。单说有声的读,就有朗读、诵读、吟读之分。
朗读,要求声音洪亮、明声朗气,吐字清楚、字正腔圆。而吟读,要求朗朗有声、流畅上口、品尝玩味、余韵悠长。这种吟读吟诵,更多的是用于诗词歌赋一类的韵文。这类作品的特点,往往是语言凝练,言简而意丰,平仄错落、节律明快、音乐感特别强。倘若细细品尝,往往是越品越读越有味道,有如一坛陈酿老酒,贪杯不慎就会被醉倒的。读书,读书读到这个份上,就会爱不释手、如饥似渴地“进入”到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之中。“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与作品中的人、事、景、物产生情感的共鸣,甚至不自觉地“陷进去”了。于是便与作者、与主人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悲、一起喜,于是乎便陶然,醉然、欣欣然,缈缈然,忘情地融入了,这便是读书之至境!这种读法,多属个人行为,当然这种状态、这种情感还可能传递给别人,影响别人,感染别人。
朗读、诵读、吟读,都是十分有利于语感培养的。什么是语感?就是读者对语言材料感受的能力。感受是领悟的基础,领悟是感受的深化。朗读是一种大众化的读法,吟读则是阳春白雪式的读法。朗读、诵读、吟读之于学生,之于语文教学,都可以说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而朗诵同样也是教学过程中司空见惯作法。朗诵是既可登堂入室,又具有极大的普适性。所以重点谈谈朗诵。
朗诵,就是一种极常用、普适性极高的读法。因此,朗诵及其技巧值得研究。
第一、朗诵要求:
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诵要忠于原作品,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改字,不读错字音;朗诵时必须连贯自然,不结巴,不重复。
第二、朗诵技巧:
1、语调:正确把握语调的多种表现形式,增强有声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语调是语气外在的快慢、高低、长短、强弱、虚实等各种声音形式的总和。因此,朗诵的语气千变万化,才有语调的丰富多彩。但变化无规律,必须因作品的感情基调而变化。
2、顿连:是指朗诵语流中声音的顿歇和连接,顿到好处,连到妙处,会增加语言的表达魅力。标点符号是顿连的重要参考,但朗诵者不能完全依靠标点,有时一句话没到标点,但需要语义上的停顿;有时有标点符号,却需要几句话一气呵成。
3、重音:为了实现朗诵的目的,强调或突出的词或短语成为重音。重音绝不是“加重声音”的简称。突出重音的方法多种多样。重读是突出,轻读、拖长也是突出。可以快中显慢,也可以重中见轻,高低相间,前后顿歇。
4、节奏:朗诵中朗诵者由一定的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所形成的,在声音上所显示的快慢、抑扬、轻重等回环交替的声音形式,就是节奏。
第三、节奏的主要类型如下:
一、紧张型——急促、紧张、气急、音短;
二、轻快型——多扬、少抑、轻快、欢畅;
三、高亢型——语势向高峰逐步推进,高昂、爽朗;
四、低沉型——语势抑闷、沉重,语音缓慢、偏暗;
五、凝重型——多抑少扬,语音沉着、坚定、有力;
六、舒缓型——气长而稳,语音舒缓自如
第四、恰当的朗诵,实质上就是个人的语感能力。
对语言材料的感悟、理解和处理,是因人而异的。但感悟、理解和处理的直接表现形式就是朗读诵。朗诵得是否恰当得体,关键在于是否挖掘并向人传达了语言材料的深层内涵,是否对语言材料营造出了某种意境,给人以某种启迪、某种美的享受,甚至给人以心灵震撼,或者打动听众,引发听众产生情感的共鸣。
朗诵学习和练习的方式多种多样。重要的是学习者注意多听,多看,多揣摸精彩的诗文朗诵者处理语言材料的技能技巧,比如:精彩的演讲、诗歌朗诵会,文艺表演,综艺类节目主持人的串词等等。
练习的方式,可多参加上述的实践活动,从实际生活中学习提高。还可以将自己朗读朗诵的内容录音,反复斟酌,体悟改进。还可向行家名家请求指点,不断提高朗诵水平。
朗诵,是一种技巧,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中国自古就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而这里的“读”,就是古人所倡导的“诵读”或者“吟读”,实质上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朗诵”。
朗读最大的技巧,是朗诵者情感的投入,是朗诵者对语言材料内涵的深刻理解、领悟、挖掘;朗诵者首先被语言材料感动,再通过自己的加工处理和声情并茂的朗诵,以创造性地展示,去打动听众,并引起听众的感情共鸣。
教师,练好朗读、朗诵,给学生以示范,以自己良好的语感影响学生,影响周围的人,落实对学生的语感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