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了老师的讲,忽略了学生的读。
现实教学中由于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因此总觉得讲解时间不够。因此,教师往往用大量的讲解挤占了学生的朗读时间。教师以个人繁琐的讲解取代了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学生缺少了自我独特的朗读体验,导致语文答案千篇一律,日益标准化,学生只顾死记硬背,语文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注重了热闹的‘’形‘’,忽略了情感的‘’魂‘’。
从朗读形式上上看,朗读有个人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分组朗读和集体朗读。有些教师在上公开课时,在朗读环节设计得形式多样,似乎是此起彼伏、精彩纷呈,但最能显示老师教学功力的是朗读前的指导、朗读过程中的铺垫和引导以及朗读后的恰当点评。更注重学生内心情感的体验,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热闹。
三、注重了‘’机‘’,忽略了‘‘人’’。
现在的课堂教学评比,多媒体的使用往往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上课教师为了迎合评委和评分细则,有过度使用多媒体的倾向。教学时教师花大量精力制作多媒体,以录音朗读伴随背景音乐,取代了教师本人绘声绘色的朗读。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人和机器的对话,学生和老师之间加入了‘‘多媒体’’这个‘’第三者‘’。无论是教师的主导地位,还是学生的主体意识都不同程度上有所淡化。
四、注重了‘‘闹’’,忽略了‘‘静’’。
教师注重了朗读多形式的呈现,注重了多媒体的使用,使课堂显得热闹非凡。就好比一幅画,画面色彩缤纷、五彩斑斓。但画画的最高境界往往在于恰当‘‘留白’’:有‘’密不透风处‘’,自然就有‘’疏可跑马地‘’。朗读也同样,除了声情并茂之外,还有停顿,还有静默……‘‘于无声处听惊雷’’、‘‘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有时候静默比喧闹更有力量!
上述几个方面是我在朗读教学中的几点感悟,欢迎大家指教并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