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啼鸟。夜来风雨声,闻花落知多少?
朗诵解读
本诗语言明白如话,但清远脱俗,颇具风韵。
四句诗的语势可以有中、中、高、低的变化。
四句诗的语速可以有中、中、急、缓的变化。
四句诗的色彩可以有中、中、明、暗的变化。
四句诗的用声可以有柔、柔、实、虚的变化。
朗诵中要注意变化,即使同样是用柔和的声音,其具体细腻的色彩也有不同之处。同时,变化时要注意上下句呼应,不能为变化而变化,要为变化找到依据。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朗诵解读
这首诗写景壮阔,同时又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时特别要注意语势的变化。第一句写景色之高远,最好采取上山类的语势,“尽”字适当提高音域并延长,以体现出视野的辽阔;第二句顺承上一句,然后语势下落,而“流”字按照阳平的调值行进并适当延长,这样可以体现出黄河的流逝,还可以给人以低远之感;第三句又一次采取上山类的语势,让听众期待着去了解要想穷尽视野之高远应该如何做,不过语势的起点不要太高,目的是烘托出第四句的气势并深刻解释其哲理,因此第四句语势进一步上扬,并放慢速度,增加力度,使诗歌在高潮中结束。
诗歌基调明朗,用声应高昂有力。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夏历夏。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朗诵解读
这是一首表现久别归乡的诗歌。语言朴素平易,情感真切自然。
前两句是背景的叙写,说明了空间的隔断、音讯的断绝和时间的久远。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临近家乡时候那种复杂微妙的心情:回到家乡了,本应该急切地了解家乡的心情,实际上更突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朗诵时,前两句突出“断”字和“复”字,可以采取延长声音的方法。第三句“近乡”二字可快速说出,突出急迫心情;“更怯”速度放慢,力度加强,语势扬起,以缓衬急,更加突出急迫心情。第四句语势顺势下落,但情感要深挚,给人以语虽停但意未尽之感。
基调深沉,色彩凝重。
经典自备稿件欣赏--《不朽》
那个夜晚
我在灯光下
读着抗战英雄的故事
我被那些英雄的事迹感动着、震撼着
我看见了记忆里一片无边无际的鲜红
我看见了那些倒下的战士
血染的军装、泥土、山冈
以及无名的野花
和弥漫着硝烟的晚霞
我还看到了另外的一个人
他来自地球上方的那个国家
来自《红河谷》的故乡
他的名字 叫
诺尔曼·白求恩
他离别得是那样的匆忙 离别得那样匆忙
像故乡枝头上 一片红枫叶
他飘落 飘落 飘落在中国的大地上中国大地上
哪个夜晚
我更读到了一种精神
一种让侵略者胆寒的精神
我看见一面旗帜
一面被炮火撕裂的红旗
依然牢牢的握着他们的手中
他们正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前进前进
哪个夜晚
我难以入眠
我在想着他们
那些有名的
还有更多无名的英雄
他们之中
有的跨越了万水千山
却最终没能淌过那条死亡的河流
有的刚刚加入抗战的队伍
却被无情的战火
折断了生命的翅膀 生命的翅膀……
当密集的枪炮声远去 枪炮声远去
当胜利的消息传来
当中国在经历了漫漫的长夜之后
迎来了新的黎明 那是他们最光荣的时刻啊!
可是,他们
却再也不能欢呼雀跃
只能用头颅绽放成鲜艳的花朵
在大地上 无声的 歌唱
今天
当鸽子在蓝天上快乐的飞翔
当幸福的歌声
像风一样的在春天的手指间流淌
当我们站在四月的阳光里
当我们站在高高的纪念碑下
默默的想象着
他们消失的背影 青春的面孔
想象着他们的眼睛
在关闭之前那一刹那 美丽的憧憬
还有他们那永远定格在嘴角的笑容
虽然我们已经说不出他们的名字
但是 我们知道 知道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英雄 英雄
他们的躯体不朽
已长成满山遍野的翠竹松林
他们的灵魂不朽
依然在我们的血液里奔流
他们的灵魂不朽
依然在我们的血液里奔流!!!!!!!!!!!!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朗诵解读
这是一首意境清远的山水佳作,同时也是一首愁思绵绵的抒情之作。它表现了诗人羁旅惆怅、人生苍茫之感。
朗诵时在情感上要突出一个“愁”字。但这种愁又是有变化的,篇首即有愁意,然后愁意渐浓,到尾句的“月近人”时那种孤寂的愁得到了些许慰藉。
其中,“暮”、“愁”应突出惆怅之感,可以通过气息的配合加强愁雾弥散的感觉;“旷”、“低”应突出苍凉、压抑之感,用声可以暗一些;“清”、“近”注意叼字的力度,字音清晰,但音量不必大。
诗歌总体基调是深沉悠远的。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朗诵解读
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
通篇突出一个“静”字,但写“静”的手法和角度是不一样的。一、三句是写视觉上的,二、四句是写听觉的。靠听觉来写“静”不奇怪,但靠视觉来写“静”就有其独特之处了。这是本诗的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是写“静”不只是写没有声音,反而还通过用声音来反衬寂静,春涧中鸣叫的山鸟更显出了山的寂静。
朗诵时,须要突出的是第三句,这一句可以比其他几句高一些、急一些,“惊”字可以高一些、重一些。因为第一、二、四句写寂静都在人们的常识之列,而第三句写月光惊动山鸟却应该是常人意料之外,突出这一句不仅使诗歌更形象化,而且也使朗诵赋予变化。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朗读解读
此诗托物言情,言近意远;语言朴素,情感真挚。
朗诵时,注意对象感的设定,对象要明晰,在现场朗诵时要有较强的交流感。
第四句的处理要明显慢于前几句,“此物”之后可以稍作顶顿,“最相思”三个字可以一字一顿沉吟而出,给人以言辞恳切、语多深意之感。
夜静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朗诵解读
这首诗是诗人羁波异乡之作,形式很朴素,但意蕴却很丰富。
朗诵时注意情绪变化和视角变化在有声语言上的体现。第一句有一种俯视的感觉,要平稳地吟诵出来;第二句语气有变,似疑似惑,气收声提;第三句视线高远,情感伴随着气息的大幅度流动奔涌而出,用声较强;第四句视线收回,情感由外射为内敛,但更加深挚,同时气沉声低。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朗诵解读
这首诗是诗人游览宣城敬亭山时写就的。
全诗虽然用了“尽”、“孤”、“独”、“只有”等字眼,但诗中蕴含的情思却是孤而不寂,独而不厌的。这并非是说诗人不孤寂,而是表现了诗人的豪爽,那人格化了的敬亭山也是诗人自身的一种映照。
朗诵时,前两句要把景象描绘出来,第一句采取波峰类的语势,高点在“高飞”二字。第二句采取波谷类的语势,低点是“独去”二字,虽然音高比较低,但却并非不重要,而是靠放慢语速来加以强调。后两句重在抒情,特别是第四句可以把整个音高降低,语速放慢,“山”字的调值由55变成445,这种微微扬起的语调给人以悠然自得之感,并且使古诗平添出一种韵味,体现出诗作之美。
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朗诵解读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尤其是第一句颇为奇绝,因此在朗诵时也须要给以较浓重的点染,重点是点染“三千”二字,音高处于全诗的最高点,音量较强,气息充足,每一个字都可以放慢语速拉开诵出。
第二句的用气发声与第一句形成鲜明的对比,气沉声暗,突出诗人的愁绪。
第三句和第四句可以连接得较紧,语速也顺着文气而变得较快,只是到了“得秋霜”三个字时可以放慢语速,以示强调。
全诗的用气发声和情感抒发要敢放善收,控纵自如,既大开大阖,又曲径通幽。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朗诵解读
这首诗含量丰富,跳跃性强,在文字背后还蕴含着不少深意,对此,每一个朗诵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感受去理解。
不过,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却是须要细心处理的。第一句要有辽阔的视界,音量不必太强,但要有较强的气息支撑;第二句要切身去体会寒冷的感觉,“白”和“贫”两个字声音不必大,但吐字要有一定的力度,以使画面更形象;第三句语气为之一变,语速可适当加快,语势上扬;第四句的语势要与第三句呼应,采取波峰类的语势,“夜”字处在高点。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朗诵解读
卢纶的《塞下曲》共六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诗人截取了将士们血液追敌、准备出发前一个场面,把将士们昂扬的士气,和威武的气概都表现了出来。
朗诵时要抓住这首诗的重点,即第一、四句,着意加以点染。第一句中的“黑”字适当延长,“高”字也要相应地将音域提高;第四句的“大”字顺去声的调型延长,气息支撑比较有力,“满”字加强吐字力度,将出征将士的武器作为一个特写突出出来。而二、三句只要说清意思即可,音域可稍稍降低,语速适当加快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簔笠翁,独钓寒江雪
朗诵解读
这首诗写于诗人南贬永州之时,其抑郁不得志而放浪山水的人生追求在这首诗中有着较明显的体现。这首诗通篇有“寒”、“静”之感,并由此透露出“孤”、“独”之意。
朗诵时注意四句诗所描画的景别之不同。前两句写远景,而第一句是仰视所得,”千山“起点可以高一些,”绝“字随阳平的调型而将语势微微扬起;第二句是平远或低远的景象,其语势与上一句相呼应,顺势承接,到”灭“字时随去声的调型而将语势降下去;第三句镜头推进近似于特写,可以加强吐字的力度,给人以切近之感;第四句镜头拉远再度呈现出远景,用声可以暗一些,并适当运用虚实结合的声音,语速放慢。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朗诵解读
贾岛这首诗用平常如话的语言,把隐者的飘逸风神和诗人惆怅企羡之情含蓄却又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全诗虚实变化相同,有跳跃性。
朗诵时,第一句平稳诵出,使用实声,表达朴素自然,表现是诗人寻隐者时实实在在的询问;第二句的用声可以先实后虚(这里的虚,指的是有虚声的部分),表达依然比较平稳朴素,童子的回答是实,而隐者不在现场就有了虚声的部分;第三句语势上扬,使用实声,表现童子对隐者就在此山中的肯定;第四句采取下山类的语势,语速放慢,”不知处“三字更慢,可以使用虚实结合的音色,语气中带有一种惆怅和神秘。
需要注意的是,诗中的后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但却包含着诗人的追问,要把这种层层递进的意思表达出来。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朗诵解读
这首诗流露出来的是一种难以排解的忧郁和伤感。诗人为排解忧愁,驱车而登上古原,虽然夕阳无限好,但看到落日又徒增了许多伤感。
朗诵这首诗时,注意情感和气息控制的收与放。前两句情感尚潜藏在诗人心中,因此表达较平稳,气息稳定而持久;后两句则已将情感释放出来,要加强气息的控制强度,其中第三句采取上山类语势,第四句起始时要与上句呼应。
总体感受既要有伤感的成分,但又不要陷入难以自拔的抑郁之中,因为对于一位在暮色中吟诵的诗人来说,多少还要有一些超然的风神。
绝句(生当做人杰)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朗诵解读
这首诗既有诗人对项羽的高度评价与赞赏,又满怀面对南宋王朝偏安一隅不抗金兵的妥协行为的忧愤。
朗诵时要注意把握赞赏与忧愤两种情绪情感的变化。前两句气足声响,要有力度,有气魄;第三句气沉神收,语速适当放慢;第四句既是追问,又蕴含着答案,至少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或沉吟低唱,令人回味,或语势扬起,坚定有力。朗诵者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处理,努力做到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独特的表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占巾。
朗诵解读
这是王勃在长安沛王府任职时,为一位姓杜的友人赴蜀就任县尉而写的一首送别诗。诗人以对送别友人的赠言形式,形象地表达了他深切真挚的情感和乐观向土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广阔而豪迈的襟怀。
朗诵时注意诗歌前后情绪的转折。首联描绘了辽阔的景象,表明旅途艰辛,人生坎坷,关切之情溢于言表,表达时应有一定的沧桑感;颔联由关切转为安抚,朗诵中眼前要出现友人的形象以加强对象感,语气相对平和;颈联从眼前的离别转为别后的相思,不过,这种相思没有伤感的色彩,却显出种豪迈的气势,因此具有奇峰突起之势,富于浪漫色彩,朗诵时气息比较充沛,音色相对明亮;尾联是勉励友人不要在分手时作儿女情态,而是要超脱世俗,勇敢卜路,朗诵时承接上一联的色彩,情绪乐观,用气发声富于力度。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子心?
朗诵解读
这是诗人在狱中所写的一首咏物诗。当时诗人因数次上书议沦政事,为武后诬陷,强加贪污罪名,被监入狱,于是成诗。全诗用比兴手法,以蝉起兴,用以自况,既是写蝉,又是写自己,言辞悲愤,曲折委婉。
朗诵时,首联、颔联这四句要突出其悲,声音可以稍微收一些,语速慢一点,“玄鬓”、“白头”几字可以通过提高音域、放慢语速等方式加以强调;颈联和尾联这后四句应突出其愤,声音可以放出来,语速适当加快,情感较为强烈。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朗诵解读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反映了沦陷区的景象和诗人的所思所感。
首、颔、颈、尾四联所反映的景别和情感是大小相间的,朗涌时可以据此进行设计。
首联两句写了长安城破败的景象:山河虽在,草木虽深,但国家被掠,物是人非,充满了无尽的凄凉。朗诵时咬字要有一定的力度,但音量不必大,可以适当地加入虚声成分。
颔联两句用拟人的手法,以“花溅泪”和“鸟惊心”来衬托诗人伤感的程度。视角较小,重点强调“花溅泪”和“鸟惊心”这儿个字,但各句语势不同,前句采取波峰类的语势,后句采取波谷类的语势,“花”和“鸟”高低相间又互相映衬,在对比中有着更加强烈的感情色彩。
颈联两句自身就有着大小视角的对比,前句要朗读出战火绵延之长,可采取波峰类的语势,“三”字处在最高点;后句朗诵出家书之珍贵,可采取波谷类的语势,“抵”字处在最低点,而“万”字要将音高提起,并加大音量。
尾联两句视角更小,通过诗人自己的形象变化反映了战乱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搔”字要适当加大音量,“浑”字按阳平调型将时值拉开,以此加大尾联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