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搜一下神秘园的歌,还有班得瑞的追梦人,应该挺和意境的,希望你满意,要是还有什么问题的话可以通过百度发信息给我,我会尽量给你解决的,
春之曲
郑愁予的错误诗词
这是郑愁予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诗,所有喜爱新诗的人,怕没有对它不熟稔的。写思妇的期盼,自匆匆过客的“我”的观点去描写,手法新颖奇突;不论是否真有其事,都显示诗人极细致敏锐的心思,就情调言,与温庭筠忆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相似―一女子所盼的对象,终于没有出现;但愁予的技巧显然更为高明,愁予所设计的“故事”,也远为曲折动人,可谓抒情杰作,即使置唐诗中也绝不逊色。诗一开始,就显示了诗人无比的才华。首两段两行均低二路,赋予了其为“诗序”的作用,并且,第一句暗示了“错误”之来由;第二句描绘了思归之“等待”,正因为长久等待后过度的期盼,才造成了此一错误―一诗人不用意义单纯的“错觉”而用“错误”,提供了读者无比广阔的想像空间,造成了诗多重丰富的韵味。首句“我打江南走过”,六字;次句“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十五字;多么鲜明的长短对比。第一句的短,自然暗示着过客之匆匆,第二句的长,自然暗示着等待的漫漫。不过,还不仅此,漫长的季节正代表着漫长的岁月;而岁月催人老,就在等待中,盼望中,女子的青春逝去了,女子的容颜也不再年轻。寒来暑往,花开花落,一切都如此静谧地进行着,没有人注意到;这个生命在等待中磨蚀的女子,也没有人注意到。这两句中虽都有“动作”――一首句是“走过”,次句是“开落”但给读者的感觉却完全是“静”的,静得没有一点声响,一如王维辛夷坞:“山中发红萼,纷纷开且落”,兀自开,兀自落,不为人见,也不为人知。“莲花”的意象很特殊,一方面形容了女子的容颜,一方面说明了女子的芳洁。女子是一心一意地活在等待里,活在企盼里,面且就这样的自我封闭起来―一如此,才跟莲花的意象能配合,坚贞的情谊也才能益发显露出来。“东风无力百花残”。何况“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自然“不飞”了;“东风”犹即等待与企盼的对象―一至少是一帧足以令人喜悦,足以跃动生命的讯息;不飞的柳絮,便是那封闭的寂寞的芳心了。无有讯息,“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而当”跫音不响”,“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此一转折,是重要的,不可忽略的,在这里,不变的语言是 “小小的”三字,这正是那自我封闭的心灵天地―一诗人强调女子的这种心态不变,但“城”与“窗扉”的意象却有着饶值推敲的区别:城比窗大,常比较有更容易 “侵人”的空隙在,而女子是“寂寞的”,更有着脆弱处易于击破吧?事实上,这女子却是无比贞洁的,“跫音不响”她“三月的春帷”是永“不揭”的。一点隙罅也没有,是“小小的,紧掩的窗扉。”了解了这一点,再回头看整段诗,对愁予先用明喻的“如”,终用隐喻的“是”,一字之易,当叹其笔力万钧了。这一段中有两处是扭曲后的句法,却表现高明。一是“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杨牧说:“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绝不是“向晚的青石街道,前者以饱和的音响收煞,后者文法完整,但失去了诗的渐进性和暗示性。”一点不错。另一则是”小小的窗扉紧掩”,这一句的句法扭曲必须与”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城”一句对看:这两句本是相对应的,句法本应是“小小的紧掩的窗扉”,诗人将之扭曲变化,一方面变其节奏,增其韵味,一方面也强调了女子心灵的封闭,她是有意的,紧紧地掩住窗扉。这种意义当然不是用形容词语言能表示,必须用动作语言。不过,匆匆过客的“我”却给女子带来激动的喜悦。第二段所描绘的封闭心灵差一点就开放了,覆盖的冰雪差一点就溶化了。然而喜悦落空了,因为“我”不是“归人”,只是“过客”,这是个“美丽的错误”。“达达的马蹄”,除音响效果逼真外,更重要的是承前段“跫音不响”来。读者可以充分体会到女子听到马蹄声后那种不可遏抑的狂喜―一这当然是“美丽的”,也从而可以深入的了解何以是“美丽的错误”了。“美丽”一词极俗,在此,我们却只能说无比贴切,无可更易。“东风”“柳絮”“春帷”不也都俗极?然而承接传统,又变化传统,前后对照看,便觉不俗。此外,这首诗用了十个“的”字,除了首尾两行,每行都有,所产生的“顿”的效果真是好极了―一这是愁予的专利,无论字,无论词,愁予常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力。
你好,希望采纳!全文具有一种忧郁的美丽,这充满着爱与情的诗歌!要读出“我”的流离,还要有女子的翘首以盼!将这种感情融入,慢慢体会,她的断句没有严格分别,所以你可以多读几遍,慢慢吟出,浅浅哼唱,就别有一番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