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渡赤水二渡赤水三渡赤水四渡赤水?
发布时间:2025-04-19来源:演讲朗诵

一、一渡赤水二渡赤水三渡赤水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之战,是红军长征史上惊心动魄的军事行动,是毛泽东平生的“得意之笔”,是长征以来的第一个伟大胜利。而这个传奇中,有一支鲜为人知的队伍——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他们是为吸引敌人注意而布置的“疑兵”,是为四渡赤水而不顾万千重围孤独奋战的一支英雄的队伍。

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的组建,同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面临的严峻形势密切相关。

1935年1、2月间,蒋介石的“追剿”步步紧逼,嫡系薛岳部和川、黔、湘、滇、桂五省地方部队数十万兵力向遵义地区前进。中央红军几度受挫,1月28日,土城之战中主动撤退;2月2日,强攻川南叙永县城再次受阻。至2月7日,因敌军加强长江沿岸防御,中央红军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已无可能。

危机时刻,毛泽东在2月9日提出回师东进、再渡赤水、重占遵义。这就是说,暂时搁置北渡长江方案,转而掉头东进,以摆脱敌军。

二、七渡赤水还是四渡赤水?

是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三、五渡赤水还是四渡赤水?

是红军四渡赤水。发生时间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3月22日,地点贵州省和四川,云南省交界地区。参战方,红一方面军,国民党军周浑元,吴奇伟两部8个师,湘军3个师,滇军3个旅,川军12个旅,桂军3个师,结果摆脱敌人围追堵截。

四、六渡赤水还是四渡赤水?

是四渡赤水

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在毛泽东主席、周、朱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三个月的时间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五、四渡赤水的精髓?

四渡赤水战役是红军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也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范例。其精髓在于出奇制胜。

西方的一些评论家称赞四渡赤水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就连毛泽东也多次谈到,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

那么,四渡赤水究竟“得意”在什么地方呢?

1.随机应变,不墨守成规。在四渡赤水战役中,人民军队与强敌英勇抗争、斗智斗勇,虽然也是运用古人的兵法思想,但是,毛泽东在运用的时候,非常灵活,能够根据敌人的情况,环境的情况、地形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高超的指挥艺术,巧妙地隐蔽战略意图,有计划地调动敌人,造成了红军许多局部的优势和主动,从而使整个形势向着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方向变化,打破了敌人妄图围歼红军的战略计划。

2.直面困难,不畏首畏尾。四渡赤水不仅取得了胜利,更重要的是,这场战役磨练和锻造了一大批精英骨干。在战场上,红军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争取和掌握了战场主动权。面对强大的敌人,毫不畏惧,面对饥寒交迫的环境,奋勇向前,面对艰难跋涉的道路,信念坚定,展现了红军战士敢于与困难、与强敌、与艰难抗争的一种精气神,形成了生生不息、永远传承的伟大精神。

3.积极备战,不消极应对。在四渡赤水战役中,在毛泽东运用战略思维,避开国军之长,击国军之短,积极创造了良好战绩,大量地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样的战略思维,提高红军在复杂环境下的临机处置能力,在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抓住有利形势,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变挑战为机遇,始终掌握战役主动权,把国军耍得团团转,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胜利,在党史上留下了经典一页。

六、四渡赤水的时间?

四渡赤水发生时间: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3月22日,地点:贵州省和四川、云南省交界地区,参战方:红一方面军与国民党军,结果: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七、四渡赤水的歌词?

《四渡赤水》歌词——

横断山,

路难行。

天如火

水似银

亲人送水来解渴,

军民鱼水一家人

横断山,路难行。

敌重兵,压黔境,

战士双脚走天下,

四渡赤水出奇兵,

乌江天险重飞渡,

兵临贵阳逼昆明。

敌人弃甲丢烟枪啊,

我军乘胜赶路程。

调虎离山袭金沙,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横断山,

路难行。

天如火来水似银,

天如火来水似银哪!

横断山,

横断山,

路难行。

路难行。

天如火来水似银,

天如火来水似银哪!

亲人哪送水来解渴,

军民鱼水一家人哪。

哎哎 哎哎哎哎 哎哎 哎 哎

哎哎 哎哎哎哎

军民鱼水一家人哪。

亲人哪送水来解渴,

军民鱼水一家人哪。

哎哎 哎哎哎哎 哎哎 哎 哎

哎哎 哎哎哎哎

军民鱼水一家人哪。

亲人哪送水来解渴,

军民鱼水一家人哪。

哎哎 哎哎哎哎 哎哎 哎 哎

哎哎 哎哎哎哎

军民鱼水一家人哪。

军民鱼水一家人哪。

横断山,

路难行。

敌重兵,

压黔境,

敌人重兵压黔境

战士双脚走天下,

四渡赤水出奇兵,

乌江天险重飞渡,

兵临贵阳逼昆明。

敌人弃甲丢烟枪啊,

我军乘胜赶路程。

调虎离山袭金沙呀,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哪。哎嘿!

《四渡赤水》是新中国大型歌舞剧《长征组歌》中的内容之一,主要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灵活机动,先后四次渡过赤水河,从而一举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为北上长征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八、四渡赤水的故事?

四渡赤水讲的是红军长征期间,面对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 1、背景: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于1934年10月,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

兵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余人,元气大伤、伤兵满营,弹药奇缺,补给匮乏,亟待补充,而蒋介石重创红军于湘江边,士气正盛又调集40万重兵进行围堵,3万对40万!双方兵力悬殊。四渡赤水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打响的。

2、目的:跳出国民党40万军队的包围圈,保存有生力量,与其余红军回合。

3、第一渡:红军大部队摆脱跟敌人对峙局面分左中右三路,从元厚镇、土城镇向西渡过赤水河,即四渡赤水第一渡。

4、第二渡:敌军主力大部分被红军吸引到川滇边境,黔北兵力空虚的情况,红军决定出敌不意的回师东进,折回贵州。

红军先头1个团先敌抢渡二郎滩,成功掩护部队于1935年2月18日至20日三日内,在太平渡、二郎滩第二次渡过赤水河。

5、第三渡:1935年3月15月红军把国民党军都吸引到黔北,毛泽东、朱德命令中央红军主动撤出战斗,前往茅台镇指挥中央红军三渡赤水河,第二次挺进川南。

6、第四渡:1935年3月20日~22日中央红军进入川南,再次摆出北渡长江的态势。

蒋介石再次把主力和注意力集中到川南。毛泽东命令中央红军秘密、迅速地从太平渡、二郎滩、九溪口第四次渡过赤水河。

九、四渡赤水脉络?

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土城作战失利,渡江北上入川受挫。为了摆脱严峻的不利局面,1935年1月29日至3月21日,中央红军在川黔滇交界处的赤水河上,由东至西,由西至东,来来回回作了四次横渡,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四渡赤水。

十、四渡赤水背景?

四渡赤水讲的是红军长征期间,面对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

1、背景: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于1934年10月,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兵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余人,元气大伤、伤兵满营,弹药奇缺,补给匮乏,亟待补充,而蒋介石重创红军于湘江边,士气正盛又调集40万重兵进行围堵,3万对40万!双方兵力悬殊。四渡赤水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打响的。

2、目的:跳出国民党40万军队的包围圈,保存有生力量,与其余红军回合。

3、第一渡:红军大部队摆脱跟敌人对峙局面分左中右三路,从元厚镇、土城镇向西渡过赤水河,即四渡赤水第一渡。

4、第二渡:敌军主力大部分被红军吸引到川滇边境,黔北兵力空虚的情况,红军决定出敌不意的回师东进,折回贵州。红军先头1个团先敌抢渡二郎滩,成功掩护部队于1935年2月18日至20日三日内,在太平渡、二郎滩第二次渡过赤水河。

5、第三渡:1935年3月15月红军把国民党军都吸引到黔北,毛泽东、朱德命令中央红军主动撤出战斗,前往茅台镇指挥中央红军三渡赤水河,第二次挺进川南。

6、第四渡:1935年3月20日~22日中央红军进入川南,再次摆出北渡长江的态势。蒋介石再次把主力和注意力集中到川南。毛泽东命令中央红军秘密、迅速地从太平渡、二郎滩、九溪口第四次渡过赤水河。

回到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