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归生活,彰显地理学科的特色和趣味性陶行知先生曾说:“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学校是死学校,书本是死书本”。生活是教学的源泉和基础,地理学科植根于生活,地理现象包罗万象,无时无处不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回归生活是新课改中地理学科追求的目标,也应该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色。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有可能会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有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必须要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这样获得的理性认识也才是“充沛”、“鲜活”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将教学触角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和他们的经历体验中,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如土地、气象气候、环境保护、世界焦点、热点问题等,帮助、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例如,我们这里的冬天为什么不太冷?春末每隔七、八天寒潮的过境,为什么我们这个地区气温下降幅度较大?这样,大家感到学习地理知识是一种迫切的个体和社会的需要,因而群体性的学习气氛空前高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二、强化学科间知识渗透,还原地理“万花筒”本色与语文学科一样,地理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许多有趣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其中内容涉及到其它各门学科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教师注重各门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善于发现、精于挖掘、勤于收集那些突显生活性和趣味性的材料,并在课堂教学中寻找、创造机会将它们与地理所讲内容进行有机联系,启发学生去感受、领悟,那么必将使教师的教学游刃有余,地理课堂妙趣横生。同时,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是描写祖国自然风光的诗歌,它不仅是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且它们所反映出来的自然现象,对地理的课堂教学也有辅助的用。在课堂上若能根据教材内容,恰当地选择一二首相关的典型作品穿插进去,既娓娓动听,又油然而生诗情画意,使学生耳目一新,引人入胜,对相关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讲内蒙古高原时引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说明内蒙古高原的平坦开阔,一望无际的地形特点和景观。在讲到《山地垂直自然地带分布图》时,我们不妨选用了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说明山地气温及热量的垂直变化,这使得地理事物更加直观、鲜明。三、妙用多媒体,让学生有亲临其境的真切感受在地理教学中不少基本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难于为学生理解和掌握,要想使学生从根本上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原理和概念,就必须把这些抽象的原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模拟功能可使抽象内容形象化、静止内容动感化,使难以直接观察的东西,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视觉之内。给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真切感受。使学生较容易获得准确、深刻的直观感知,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其学习动机,形成有意注意,消除学习的疲劳和紧张。在使抽象问题迎刃而解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在学习“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时,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二维动画技术,在荧幕中为学生模拟出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运行情况。在相关线条、符号和文字的配合下,学生很快便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对书本知识心领神会,从而了克服了七年级学生因为没有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想象力不足的实际问题,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教学效果四、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品尝成功的喜悦地理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构建的双向活动,教师和学生相互影响。新的课改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倡导体验参与,使学生的快乐得到激发与释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只看老师讲得如何,关键是要看学生学得如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否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互动,是否组成了富于成效的学习共同体。在地理课堂上,我们要安排一些恰当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主动去学习探究,并获得相应的学习成果,这也是愉快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例如学习“地球的运动”中的“地球自转”一节时,我们不妨让学生上台亲自去转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时昼夜更替情况,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分析昼夜更替现象产生的过程和原因,最后由老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到参与课堂教学中来,实现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使学生对教材的知识能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形成生动的理解记忆,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总之,地理原本是一门富于趣味性的学科,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更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才能。努力使教师的乐教与学生的乐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相长中,将地理的趣味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使课堂快乐无限,收获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