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想跟自己的孩子沟通,但是孩子不愿意说话,这种现象的形成,通常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第1个原因:长久以来父母对孩子仅仅只是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去关注孩子这个人本身。例如:孩子放学回家,想休息一会或者玩会电脑、看看电视,通常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如果跟孩子说:“你作业做完了没有?”“一天到晚光知道玩,功课也不认真完成!”“乖啦,快点去写作业,妈妈今天做了好吃的,写完作业就可以吃了。”,孩子的内心就会形成一个观念,那就是爸爸妈妈只关心他的学习,从来不会关怀他的感受。
第2个原因:父母跟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有问题,长期的指责或者超理性的讲道理已经深深的伤害了孩子。例如:孩子成绩不好或者无意识的犯错,父母如果跟孩子说:“拜托!又犯这种愚蠢的错误,我要说几次你才能懂事啊?”“你到底读书有没有用心啊!”“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啊!”“我现在后悔怎么生了你这样的孩子,早知道就不生下来!”“你再这么做试试看”,孩子的内心就会形成一个观念,那就是爸爸妈妈不会肯定或欣赏自己,同时还处处被命令或者道理限制。
第3个原因:单亲家庭或者留守家庭由于长时间父母双方教育与陪伴的缺失,让孩子内心的期待或渴望未能得到满足。例如:留守家庭孩子在时间、空间范畴无法与父母双方及时连接沟通,父母仅仅是按时寄回生活费用与寥寥几句不痛不痒所谓关心的话语,孩子没法与父母分享讨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各种问题,渐渐地孩子的内心就会形成一个观念,那就是爸爸妈妈并不是真的爱他,虽然看似自由但是孤单、难过的情绪萦绕始终无法消散。
我想很多家长这里肯定有个疑问,就是我们小时候也遇到自己的父母是如此教育的,怎么我们就没有出现现在孩子这样的问题啊?在以前,父母即使严厉或无暇管教,孩子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较亲近,情绪与感官能得以释放。
现在父母虽然内心对孩子的学习及成长看得非常重要,但是在行为上对孩子的管控较紧,不断将“正确概念”灌输给孩子,孩子感官的释放就少了,尤其孩子专注于手机、电脑后,内心更是难以安定,我们给孩子灌输“正确概念”仅仅是让孩子头脑形成了认知,却不能让孩子有深刻的心灵体验。在家庭教育的领域,由头脑认知带来改变虽然是重要的步骤,却远远不如心灵体验来得强烈。体验是人内在的渴望,往往是人改变的关键,也是行为转化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