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一会 有一首 想不起名字了 我想想哦 找到了轻音乐“清晨十分” 【赏析】 1971年夏天,年仅15岁的顾城用手指在沙地上写下了这首《生命幻想曲》。数年之后,它发表在北京一家叫《蒲公英》的文艺小报上,人们为之惊艳,几万份报纸被抢购一空。当时,依然还很年轻的顾城一口气买下一百份《蒲公英》,捧着它们在大街上高兴地奔跑。 诚如标题所揭示的,这是一首与生命有关的幻想曲——诗人通过幻想的旅程去寻找生命的意义。全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里,诗人幻想着以贝壳作船、晨雾作帆,在蓝天中荡漾。因为没有目的,所以被太阳用“强光的绳索”拉着,被风推着“向东向西”。一天一夜过去了,“我”还是感到迷茫,不知去往何方,因为“宇宙是这样的无边”——此时的天空(诗人比喻为海洋)已经“挤满阴云”,并且“雷鸣电闪”,这暗示了“我”寻找的失败以及“我”内心的失落与彷徨。 在第二部分里,作者在幻想中重新出发。这次,“我”以摇篮为车、时间为马,带上“灵感和心”——这与第一部分里的“幻影和梦”不同。这表示,“我”决定用自己的心灵和感觉去寻找。在这次旅行中,“我”接触到了一个更为微观与美好的世界——百里香和野菊散发着芳香,蟋蟀抖动着琴弦。“我”确信自己选择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心生希望,但世界依然是如此的广阔,而且变幻莫测——“黑夜像山谷/白昼像峰巅”。为了不受干扰,“我”决定“合上双眼”,完全忠实于自己内心的感觉。接下来,“我”继续执著地寻找,即使时间的马累倒,太平鸟降临(暗指生命停止),仍要“徒步走遍世界”。可是,生命既已停止,为何还能把足迹印遍大地?这便是“我”要寻找的生命的意义,“我”要让自己生命的价值比生命本身留存得更为久远——我要唱/一支人类的歌曲/千百年后/在宇宙中共鸣”。 在第二次寻找中,诗人意识到,艺术才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顾城的父亲也是一位诗人。受父亲的影响,顾城从小就热爱诗歌创作。1969年,顾城一家被下放到山东东北部一个荒凉的村落,顾城的少年生活就从这里开始了。对此,顾城后来在《少年时代的阳光》一文中写道:“生存需要温度。我的使命,是在毫无遮拦的荒滩上寻找柴草。北方的土地是巨大的,天空也惊人的宏伟。这种伟大的压力,常常迫使我呆立很久,去想一些古怪的诗句。我常常默念着,飞快地跑回家,好像怕什么珍贵的种子被风吹走。那时,我最大的愉快,就是在擦亮的油灯下,记下心中的世界。” 顾城在这首《生命幻想曲》中流露出的情感与思想,在他后来的人生中得到了验证。顾城将诗歌创作视为自己一生的使命,他写下的《一代人》、《远和近》等诗歌被人们广为传唱。也许千百年后,他的这些“足迹”仍将在大地留存。(作者:江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