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尬聊”到“畅聊”:我的谈话技巧成长之路
还记得刚入职艺考机构时,每次和家长、学生谈话都让我如坐针毡。明明准备了一肚子的话,却总是说着说着就冷场。直到有一次,一位资深同事告诉我:“谈话不是背台词,而是要学会倾听和引导。”这句话让我醍醐灌顶,也开启了我的谈话技巧提升之旅。
心得一:建立信任感,从“破冰”开始
在艺考咨询中,很多家长和学生都带着焦虑和防备心理。我发现,与其一上来就谈专业、谈成绩,不如先聊聊他们的兴趣爱好。比如,我会问:“孩子平时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影?”或者“最近有没有特别喜欢的音乐作品?”这些看似无关的问题,往往能打开话匣子,让谈话氛围变得轻松。
心得二:学会“镜像式”倾听
什么是镜像式倾听?就是不仅要听对方说什么,还要注意他们的语气、表情和肢体语言。比如,当家长提到孩子的文化课成绩时,如果语气特别焦虑,我就会说:“我理解您的担心,很多艺考生都会遇到这个问题。”这种共情式的回应,往往能让对方感受到被理解。
心得三:用故事代替说教
我发现,直接告诉家长“艺考很难”或者“需要提前准备”,效果往往不如讲一个真实的案例。比如,我会分享去年一个学生的故事:“有个学生从高二才开始准备,但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努力,最终考上了理想的院校。”这样的故事既生动又有说服力。
心得四:掌握“三明治”反馈法
在给学生做专业测评时,我总结出一个有效的反馈模式:先肯定优点,再指出不足,最后给出建议。比如:“你的音色很有特点(优点),但气息控制还需要加强(不足),建议每天做15分钟的呼吸练习(建议)。”这种方式既不会打击学生的信心,又能让他们明确改进方向。
心得五:适时运用“沉默的力量”
有时候,适当的沉默比滔滔不绝更有力量。当家长或学生陷入思考时,我会给他们留出足够的思考空间。这种“留白”往往能激发他们主动提出问题,让谈话更深入。
常见问题解答
- Q:谈话时遇到特别固执的家长怎么办?
- A:我会先认同他们的观点,然后通过数据和案例慢慢引导。比如:“您说得对,文化课确实很重要。不过根据我们往年的数据,专业成绩好的学生,文化课压力会小很多。”
- Q:如何应对学生的紧张情绪?
- A:我会分享一些有趣的艺考趣事,或者聊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帮助他们放松心情。
谈话技巧的提升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调整。记住,每一次谈话都是一次建立信任、传递价值的机会。希望这些心得能帮助更多艺考从业者,让每一次谈话都成为一次愉快的交流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