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典现实主义
古典现实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其自然本性是追求利益,而权力是政治的核心利益。国家追求利益、谋求权力是个人私欲和生存意志的表现,同时权力界定利益,权力越大利益越大。但权力的零和性质使国家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必然导致国家之间的冲突,而抑制冲突的最好办法就是权力均衡,形成均势。
古典现实主义的基本逻辑是:以权力政治为核心,以人性观、利益观和道德观为支柱,以国家为基本单位,以国家间的竞争和冲突为基本互动方式。
2.新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学派是国际关系理论第二次论战的延伸和演变的产物,它以传统现实主义为基础,力求对其进行科学的修正和发展,主张在方法论上实现传统主义学派和科学行为主义学派的渗透与融合。
1979年肯尼思·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一书是新现实主义的宣言书,它标志着一个既不同于科学行为主义有有别于经典现实主义的新学派的诞生。其书中的新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为新现实主义的发展开了先河。新现实主义以理性主义为宏观理论假定,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层次,以体系结构为主要自变量,以国家行为主义为主要因变量,以国际体系无政府性为基本体系条件,构建了一个现实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三个假定是:国际体系是以无政府性为基本性质的体系,国家是这一体系中的基本行为单位,对体系稳定和体系单位行为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体系结构。新现实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民族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行为体,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主张对国际关系展开综合性的整体研究,重视全球系统的研究;强调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因素,重视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对新现实主义的批判主要来自于三方面:对国家中心说的批判,往往来自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比较政治学派;新自由主义对结构选择说的批判,认为新现实主义强调结构而忽视了国际体系中的过程;建构主义对无政府逻辑的批判,认为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
3.新古典现实主义
新古典现实主义重视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位置,尤其是其相对能力是对外政策的首要驱动因素,系统压力必须通过单位层次的干预变量加以转化。国际体系既不像进攻性现实主义所说的那样是霍布斯式的,也不像防御现实主义认为的是平稳的,而是相当模糊的。
处于无政府国际体系中的国家很难看清楚安全是稀缺的还是充足的,只能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去解读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的国际政治现实,即系统压力必须通过单位层次的干预变量加以转化。因此这种影响是间接和复杂的。也就是说,体系因素和单位因素对国家对外行为都会产生影响,因此这一理论才被称为新古典现实主义。
国内层次变量的重要性体现在:第一,对外决策由有经验领导人作出,因此领导人对相对权力的认识至关重要。这意味着中短期的对外政策选择不必总是认真并持续地考察相对权力趋势。第二,权力分析必须考察国家与社会的相对力量,是国家与社会的结构,因为这些因素决定着可以分配给对外政策的国内资源的比例。例如美国扩张的原因。最后,体系压力决定对外政策的大方向,但不能决定国家行为的具体细节。
4.进攻性现实主义
进攻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米尔斯海默,其代表作是《大国政治的悲剧》,思想源泉是摩根索的权力论和华尔兹的结构论。
进攻现实主义认为国际体系中的无政府状态决定了安全的稀缺性,为获得安全而展开的激烈竞争迫使国家(尤其是大国)采取进攻性战略,尽可能多地获得权力,依靠自己谋求安全。
因为国际体系强大而直接的压力会使在体系中处境相似的国家采取相近的行动,理解国家对外行为应该首先考察该国的相对力量和外部环境,而国家之间的内部差别相对来说并不重要。
在进攻现实主义看来,扩大自身的相对力量是获取安全的最大途径,毕竟一个拥有力量的国家比一个没有力量的国家要安全,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导致冲突和战争。
5.防御性现实主义
防御性现实主义认为,国际体系中的安全并不是稀缺的,而是充足的。国家获取安全的最佳途径通常是采取防御性的战略,或者说是旨在维持现状的战略。
历史上奉行扩张战略的国家往往会引起其他国家的制衡而最终导致失败,作为理性的国家会从中汲取教训,计算扩张的得失损益,进而约束自己的行为。无政府的国际体系并不必然导致激烈的冲突和战争,也会促使国家采取温和、慎重和有节制的政策。如果一个国家采取一种不计后果的扩张政策,那么其原因在于国家层次而不是国际层面。
在国际体系紧张的情况下,即使同样追求安全目标的国家也会因为安全困境而彼此发生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