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有什么艺术?
发布时间:2022-01-01来源:演讲朗诵

在现代社会,演讲越来越多了:领导者公开讲话,教授传授学识,国际会议上学者的阐述,谈判中双方的沟通,主持人的陈述与提问,被采访者的’即席回答一一这都是生活中须臾不可离开的语言交流和演讲艺术。除此之外,政治演讲、外交演讲、学术演讲、案例演讲、培训演讲,均需演讲艺术。

(1)演讲者如何吸引观众

现代人越来越希望自己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了,这是因为当用武之时,我们方感到过去在学校和工作中,这种锻炼的机会太少了。其实每一个人都应该从成长开始就伴随着这种训练。

电视台中对热点新闻的报道,内容丰富、时效性强,但专家和记者的表现却差别较大,这就与个人的概括能力、语言能力和驾驭现场的能力,也就是演讲能力有很大关系。首先,主持人的思维、品位以及关注点,应该和观众的思考期待一致,甚至更高一筹,那就会把谈话引向一个逐渐深入的境界,使观众兴趣不减、有所收获,把他们牢牢地吸引在电视机前。如果主持人或被采访者像私塾先生那样不紧不慢地老生常谈,不等讲完,观众就会换台。凡是在公众面前演讲(尤其是在时间有限的电视节目中),都应尽可能做到:语言紧凑、用词准确、条理分明、论点突出、心安神定。如此,演讲者就不但具有了鲜明的个性,还有了驾驭现场的能力,这就是演讲者的综合素质魅力!我们对听众不能奢望“六秒钟定律”即知端详,但却可能像精彩电影那样,几分钟就吸引住观众的目光。

除了论坛的演讲及电视台的演讲之外,大千世界中充满了演讲艺术。演讲者的准备要认真充分,不可信口开河、无知涉险!

(2)鲜活的思维是演讲中的智慧之光

几年前电视台转播的国际大专辩论会,曾经吸引过无数目光。人们为这种争论问题的形式、青年学子所谈论的话题以及所焕发出来的辩才而吸引。但是,由于国际大专辩论会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观众的目光开始转向充满鲜活思维的“对话”栏目。观众更愿意看到知识丰富、紧跟现实、实话实说、与成功者近距离、充满鲜活思维的对话。在今年5月11目中央二台的“对话”栏目中有这样一个精彩场面:某公司董事长施振荣说,子女不愿接他的班,愿当教授什么的,施先生也怕步王安的后尘,就把接力棒交给了几个德才兼备的“外人”。这时主持人问一位在该公司工作了十几年的员工:“你是追随施振荣这个人,还是追随公司的企业文化?”回答是:“我追随公司的企业文化,施振荣先生创立的企业文化。”紧接着,方太橱具公司董事长茅理翔先生对施振荣董事长的交班有不同看法。他说他把方太公司分给儿子一部分,分给女儿一部分,因为法律不够健全、经理人不够成熟、信誉也不够等等,所以传给子女放心。这时,主持人有一句幽默而意味深长的插话:“施先生把企业当孩子,茅先生把孩子当企业。”这类在现场进发出来的鲜活的思想会给人们带来很深的启迪。

(3)演讲的成功最终还要靠长期的积累和实践

演讲艺术的高低,取决于一个人的综合实力,取决于长期的文化积淀和实践历练。我认为,从层次上,演讲艺术可分为四种:就是“技”“道”“悟”“空”。“技”就是专业技能方面的演讲。“道”就是各行各业的理论宣讲。“晤”就是对实践和理论融会贯通并能鞭辟入里且奔放自如。“空”不是无,而是一释自由状态,是对自然和社会的感悟至深。说到底,演讲是人类的活力和智慧之光的体现。

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一个演讲人才辈出的历史。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就有许多专门从事“游说”的思想家和纵横家,他们对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还有著名的诸葛亮“舌战群儒”等,也都是演讲艺术的绝妙的典范。他们杰出的辩才无一不是建立在独到的思想、丰富的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在现代社会,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有一些著名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大学教授和企业家,也同时是演讲家。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使人与人之间增加了交往,阐明各种事物的演讲机会无处不在。对于任何一个渴望成功的人来说,演讲能力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素质。

每一个演讲者都希望自己的演讲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如果演讲者能站在听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那么这样的演讲往往更能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在演讲中,怎样从听众角度进行思考与分析呢?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1)演讲者的设身处地,为听众着想

在演讲中,演讲者设想自己处在听众的地位或境遇中,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听众的心理需要,从而使演讲者与听众的心理相容,使自己的演讲让听众听得进,能接受。上海某工厂新分来了一批失足青年进厂工作。该厂厂长在接待这些失足青年时,发表了简短而感人的演讲:“我热烈欢迎你们到厂来,共同为振兴我厂工作。你们用不着把过去的情况对我讲。我也不会来问你们过去的事。我更不许别人来议论你们过去的事。因为我清楚地知道:你们痛恨过去的行为,已经开始向昨天告别。你们不希望重提旧事,更不希望昕到任何讽刺打击,来继续伤害你们的心灵。你们渴望得到组织与同志的理解、鼓励与尊重。你们愿意重新开始人生的旅程,迎接光辉灿烂的明天。我理解你们,只要你们努力工作,好好不密闭,我一律平等、一视同仁!”这位厂长设身地地讲出了失足青年的心里话,演讲像一颗定心丸,鼓起了失足青年开拓明天、争取新生的勇气与信心,因而也就取得比较好的演讲效果。

(2)演讲者的引导,使听众身临其境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演讲者与听众所处的地位不同,因此,他们各自认识事物也往往是不同的还因为他们缺乏对对方的生活经历与情感的体验。如果演讲者能引导听众身临其境,那么就能深刻地了解对方,从而达到彼此心灵上的沟通、感情上的融洽、行动上的一致。

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3周年时,上钢厂工会举办了一次演讲会。复员军人小胡的演讲《崇高的军人》一举夺魁。他在演讲中说:“朋友,你了解我们的战士吗?你了解当代军人的猫耳洞精神吗?当你来到黑暗、阴湿的猫耳洞里;当你行走在高低不平的洞路上;当你立即感受到洞中的闷热时;当你喝不到水,体验到干渴难熬时;当你想休息,却要忍受着蚊虫的叮咬,难以入睡时;当你见到战士只能啃着干粮充饥时;当你目睹战士一听到号令,奋不顾身地冲出猫耳洞时……这时,你才会体会到我们当代军人是多么的伟大,你才会感受到我们当代军人的品质是多么的崇高。他们是我们祖国的骄傲,人民的骄傲。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位青工运用了引人身临其境的演讲方法,使听众自己进入了当代军人更具有感染力,更能打动听众的心。

(3)演讲者的假设,与听众形成共识

在演讲中,演讲者运用假设,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会到互补的作用,更容易形成双方的共识。上海轻工业局举办了一次“企业有困难,我们怎么办?”的演讲比赛。有一位工人演讲的题目是:《假如我是一个厂长》。他说:“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原材料调价、资金短缺、市场疲软、效益滑坡……”假如我是一个厂长,我牢记三句话:一是与其在逆境中拖垮,不如在拼搏中奋进,继续发挥企业精神,带领职工知难丽上,决不向困难低头。二是不找市长找市场,我决不乞求政策、等待改革,而要果断地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在竞争中法语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三是人心齐,泰山移,干部与群众要同心同德、同甘共苦、同舟共济,这样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这位青工的演讲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知道听众中的绝大多数是工人,他们渴望听到厂长在困难时候的声音。他用一个工人的话来讲出厂长的心声,听众将心比心,促使干部与工人原先的互怨和不满的消除,使厂长与工人形成共识:这就是齐心合力,共渡难关。

——引自延边人民出版社《实用口才全书》

回到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