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比赛与实用,哪个更重要?
作者:李仲华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当代的演讲事业方兴未艾。回顾中国当代的演讲发展进程,令人有喜有忧。可喜的是头15年进展明显,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越来越多的大、中专学校开设与演讲口才有关的课程;全国各地区、各系统、各单位举办的演讲比赛、辩论赛一年四季不断,热闹非凡,长盛不衰,深受广大青少年的欢迎、喜爱;演讲、口才方面的著作长期畅销,发行量相当可观。以上辉煌成就,有目共睹,众人皆知,笔者在此不多谈
令人堪忧的是近十年来演讲、口才的事业未能与时俱进,基本上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社会实践,也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各级各类学校开课绝大多数是选修课,只有极少数是必修课;为比赛名利前茅,可以不惜时间、人力、物力、财力,而对提高广大员工,尤其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口语表达、沟通、交流的能力反而不够重视,严重主次颠倒;而最令人忧虑的是,至今学术界仍存在明显的认识分歧,演讲学、口才学究竟是一门兴新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而已。尽管已故的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早有论断:“演讲是科学,演讲是艺术,演讲是武器”。但至今仍普遍存在一种偏见:讲话,谁不会啊?只要经常登台讲,天长日久,自然而然就“出口不凡”了,没有什么高深的学问可钻研;即使作为一门技艺,也只不过是雕虫小技而已。在演讲与口才方面的著作之中,最热销的当数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狮城舌战》,当年正版加盗版发行量曾达到百万册。但可怜的是只被团中央评选为优秀青年读物,学术界对此毫无反应。上述现象虽然众人皆知,但又长期熟视无睹,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警觉。笔者在此先谈谈“重比赛,轻实用”这个最明显的问题,其他问题以后再探讨。
多年来,按演讲内容分类,以思想教育为主要目的的演讲所占比重最大,无论作为社会实践的各种规格、类型的演讲报告会,还是作为竞赛性的演讲社会活动,内容大部分是歌颂好人好事、英雄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也有少量正反对比,或批评、批判反面人物、消极社会现象的演讲,但不占主导地位。同时,以交流、切磋技艺,发现、选拔人才为主要目的的竞赛演讲也占一定比例,并且以向广播影视界输送人才为主,向政界、企业界输送人才为辅。而企业界所需的营销人才数倍于专职的播音主持人才,但营销口才偏重于实用,不带任何艺术表演、作秀的色彩。竞赛性演讲至今仍是广大青少年观摩学习口才主要方式之一,不宜全盘否定。
但是竞赛性演讲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容量太小,能参加的人数也极为有限。广大青少年当观众的多,能登台参与的极少,几乎与艺术表演难以区别。从实质上区分,演讲属于社会实践,而非艺术实践,虽然竞赛性演讲要求较高的艺术性。可是在很多以思想教育为主要目的的演讲竞赛之中,有的选手竟然像参加卡拉OK唱歌比赛一样,打扮得花枝招展,甚至戴戒指、项链等登台表演、作秀,真是不伦不类的思想教育活动。单纯的命题演讲比赛,尤其讲稿是请人代写的选手,即使名列前茅,对自己的全面锻炼、考验,对综合素质的提高作用都极为有限。有的青年形象好、音色好,背诵他人所写的讲稿,命题演讲比赛可以名利前茅,但千把字的短稿都写不出来,这不是典型的“花瓶”吗?花瓶不是垃圾,也有其特定的用途。可悲的是不少地区却把“花瓶”当作楷模来宣传,误导广大热爱演讲的青少年。与此针锋相对,越来越多的高规格的演讲大赛在决赛阶段,再加即兴演讲与应对口才的比赛,与命题演讲各占一定比例评分。这才是综合素质较全面的比赛,才能反应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人的真正演讲水平。
登台面向众人发表演讲毕竟是少数人的事,而口才却是每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必备能力。对于从事法律、教育、营销、医生、公关等职业的人更是重要的才能。“言为心声”,口才是脑才的外在表现,笨嘴笨舌者大部分也笨头笨脑,只有极少数症结在口舌。重比赛必然把语音纯、音色美、形象佳等看得重,重实用必然把知识面广、知识结构新、思维周密又敏锐等看得重。究竟哪个更重要呢?
广义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应包括方言、外语、社交口才等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扩大,对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日益更高、更全面。如高级导游人才除普通话之外,还必须掌握一种外语与一种方言,而且是与普通话差异最大、最难学的粤语或闽南语,因为海外华侨、华人以原籍广东、福建者最多。这是导游考试必考的项目。中国的大学生只有学外语专业者才必修2种外语,一精通一略通。美国的非外语专业大学生,掌握2种外语者很普遍。美国是全世界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也是接纳留学生最多的国家,同时还是出国留学最多的国家之一。笔者认识一位美籍华裔青年,他的学历是美国哈佛大学学士,英国剑桥大学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博士,而且精通法语,略通阿拉伯语。他尚未从耶鲁大学毕业,就已有第一流的学术成果,被美国华人传媒界评为优秀华人、华裔青年之一。那么多的美国青年分赴世界各国留学,一方面是为了博采众长,学习其他国家、民族的长处,更重要的是为了避免人才培养的“近亲繁殖”,以利于文化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持续发展、长期占领世界领先的地位。科学技术的“杂交”优势,当然需要口语交流作为运载工具。今后的出国代表团不带专职翻译的会越来越多,即使带翻译也是同声传译,对翻译人才的记忆力、思维敏锐的要求也更高、更全面。
至于社交口才,“讲什么”远不如“怎么讲”重要。同样一个内容,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面对不同的交流者,“怎么讲”变化多端,需要临场应变,准确把握对方的心理,措辞讲究分寸,把话讲到对方的心坎上。这就更不是仅仅通过竞赛表演选拔出来的“花瓶”,能得心应口、应对自如的了。
30多年,为时不长但也不算太短,理当早已走完起步阶段,迈进日益成熟的中级阶段,并准备攀登世界高峰。究竟哪个更重要,实质上就是主攻方向。笔者抛砖引玉,欢迎更多有识之士参与争鸣、探讨。
李仲华老师(左)与本博主与2010年5月28日在广东韶关参加丹霞山杯全国演讲大赛评判工作。
(作者简介:李仲华:中国当代演讲事业的先行者,著名演讲家、演讲理论家、社会活动家,长沙理工大学教授,湖南省演讲与口才学会第一任会长,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演讲与口才协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