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的要领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1-02来源:演讲朗诵

(一)心理的真切感受训练  1.逻辑感受的运用  作品的逻辑关系主要指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构思。把握文章逻辑关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段落之间的层递关系,看看文章是如何开展的。  (2)句群之间的关系,如并列、递进、因果转折等,主要从虚词上入手。  (3)实词的运用,尤其是主要动词。  (4)修辞方法的运用。    2.形象感受的运用  作品中的形象指任务、事件、景物等。这些鲜活的形象不断地刺激着我们的感观。朗读时,就需要调动起这些形象客体去感染听众,达到朗读的目的。    3.情感感受的作用  朗读时要抓住作品的感情线索,确定朗读时的感情基调,还要引起听众的感情共鸣,这“三情”统一一致,就是成功的朗读。    (二)语言的表达技巧训练  1.停连  停连是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暂时休止和接续,可以说它是有声语言表达中的标点符号。一方面,停连是作品内容、情感表达的需要,在适当的地方利用停连,造成声音的暂时间歇和延读,帮助听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另一方面,它也是朗读者生理上的需要。  (1) 停连的分类  停连可以分为语法停联和强调停连两类:  ①语法停连  语法停连是反映词句间的语法关系,显示语法结构的停连。例如:  亲爱的爸爸妈妈:/欢迎您!  亲爱的爸爸:/妈妈欢迎您!  亲爱的:/爸爸妈妈欢迎您!  可见,停连的位置不同,显示的语法关系和结构也不相同。语法停连可分为两种:  一是句逗停连。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口语中则用停顿来表示,其停顿时间的长短,一般由标点的类型决定。常用的标点符号停顿时间大致是:句号、问号、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例如:  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只泻到江面。////……    标点符号虽是停顿的重要标志,但也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语意的表达和语气的需要灵活处理。(斜竖线的多少表示停连时间的长短)    二是语组停连。  语组停连是指在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按照词语法关系所作的停顿。语组停顿比句逗停顿的时间要短些。一般说来,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修饰成分与中心语之间,都可以有停顿。例如:    /海/翻了个身似的/泼天的/大雨,将要/洗干净/太阳上的/白翳。    夕阳/把水面/映得/通红,把天空/也染成/万道影霞。    ②强调停连  强调停连是为了突出某种事物或表达某种特殊感情所作的停连。它不受语法停连的限制,而是依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来决定停连的位置和时间。它可表示某种特殊的语意,还可显现出它前后连接部分的某种特殊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表现语句中的区分关系:  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他/对于/我,渐渐又几乎变成了一种威压……    在“伊”和“车夫”后面略有一顿挫,人物关系、动作更为明了,如在眼前。  二是表现语句中的呼应关系  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表示连接)  这里“乌云听出了”是呼,后面三个短语“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胜利的信心”是应。在“听出了”后面要停顿明确,是后面三个短语之间要紧凑,如果机械的按标点符号停顿,便成为: 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这样朗读就破坏了句子内部的对应关系,造成语义不清。    三是表现语句中的并列关系  用它/搭过蓬帐,用它/打过梭标,用它/当缶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与吹火筒。    这一句话有四个并列短句,可以在“用它”之后略一停顿,显示出它的并列感。特别是第三个短句:用它/当缶盛过水,当碗蒸过饭,中间要连起来,不能按标点停顿,否则就形成了五个短句,使语意散乱。  四是表现句中的转换关系:  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  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  在作品中,语句并不都是平铺直叙的,随着内容、情节的发展,在语句之间往往会形成语意的变化、感情的反差,上举两句之间的转换性停顿,就把“我”的无所谓和“车夫”的关注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    (2)停连的方法  从语句的停连和连续来看,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    一是落停:即停顿时间相对较长,句尾声音顺势而落,声止气也尽。这种停顿多用在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讲完之后,句逗停顿中多用在句号、问号、感叹号处。    二是扬停:即停顿时间相对较短,停之前声音稍上扬或持平,声虽止但气未尽,一听便知是才说了半句话,还有下文。多用在一个意思还未说完,而中间又需要停顿之处。句逗停顿多用在分号、逗号、顿号处。    三是直连:即顺势而下,连接迅速,不露连接的痕迹。多用于内容联系紧密,持续抒发感情的地方。一般与扬停配合使用。    四是曲连:即在连接处有一定空隙,但又连环相接,迂回向前。多用于既要连接,又要有所区分处,常与落停配合使用。  请看下例: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潭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为落停、/为扬停、 为曲连、―为直连)    2.重音  重音是指朗读时为了突出主题、表达思想、抒发情感而对于句中的某些词语加以突出强调的音,它是体现语句内容的重要手段。在朗读中,重音位置不同,语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  我知道你爱看小说。(别以为我不知道)  我知道你爱看小说。(爱不爱看诗歌我不知道)  (1)重音的分类:  重音可分为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类。  ①语法重音  语法重音是由语句的结构自然表现出来的重音,有规律可循。位置也比较固定。如一般在语句中,谓语、中心语的修饰成分,疑问代词和揭示代词都是语法重音。例如:  小燕子在海面上斜掠着,浮憩着。(谓语)  我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兴奋和愉快。(定语)  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指示代词)    ②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是为了突出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而把语句中的某些词语加以强调的音,又叫“逻辑重音”。强调重音没有固定的位置,它是根据表意的内容和需要来确定的。    一是突出话语重点,能表明语意内容的词句。  二是表示对比、并列、照应和递进等关系的词句。  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三是表达某种强烈感情的词句。  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四是比喻性的词句。  会场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2)重音的表现方法  重音的表现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加强音量。既有意识地把某些词语读的重一些,响一些,使音量增强。  这时候,他用力把我往上一顶,一下子,把我甩在一边,大声说:“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    二是拖长音节。既有意将音节拖长一些,用延长音节的办法使重音突出。  太阳像负者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的使劲向上升。    三是重音轻读。表现重音,不一定非要增加音量,有时用减轻音量的方法,,将重音低沉地轻轻吐出,效果反而会更好。一般在表达极为复杂而细腻的感情时,多用这种方法。  风一吹,芦花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的飞了起来。  我忍着笑,轻轻走过来。    四是停顿强调。在要强调的词后面做一短暂的停顿。  再见了,亲人!我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3.语势  语势指朗读时声音升降平曲、高低起伏的变化形式,它是通过控制声带的松紧来实现的。语调由平升高,高亢激昂,称为“扬”,语调先平后降,低沉持重,成为“抑”;语调缺少变化,平缓舒展,称为“平”;语调升降频繁,起伏不定,称为“曲”。    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吗? (上扬调,表示疑问)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降抑调,表示肯定)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花园,相传叫百草园。→(平直调,叙述、说明)    这真是所谓“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曲折调,揶揄语气)    4.节奏  节奏是指朗读过程中由声音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而形成的回环往复的形式。常见的节奏类型大体有:  (1)轻快型  这种节奏语速较快,多扬少抑,多轻少重,声轻不着力,词语密度大,有时有跳越感。多用来描绘欢快、诙谐的情志。例如:  我爱看天上的一片云,那片白白的、会变的云。瞧它一会儿变成只小黄狗,摇着尾巴,追着太阳跑;一会儿变成只小灰羊,在草原上撒欢儿跳高。    (2)沉稳型  这种节奏语势沉缓,多抑少扬,多重少轻,音强而着力,词语密度疏,常用来表现庄重,肃穆的气氛和悲痛、抑郁的情感。例如:  灵车队,万众心相随。哭别总理心欲碎,八亿神州泪纷飞。红旗低垂,新华门前洒满泪。日理万机的总理啊,您今晚几时回?    (3)舒缓型  这种节奏语速较缓,语势较平稳,声音轻柔而不着力,常常用来描绘幽静的场面和美丽的景色,也可以表现舒展的情怀。例如:  大海上一片静寂。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朦胧胧欲睡似的。在平静的深黯的海面上,月光劈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    (4)强疾型  这种节奏语速较快,多扬少抑,声音强劲而有力,常用来表现紧张急迫的情形和抒发激越的情怀。例如: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高傲的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以上四种节奏类型,只是大体的分类,每一种还可以再分小类,不再一一列举。在实际的朗读过程中,一篇作品的节奏不一定是单一的,往往随着内容情节的变化,节奏也会相应发生改变。因此在朗读过程中,节奏必须因文而异,切忌死板单一,一统到低。

回到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