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结合当时的历史语境与文化语境分析新月派诗歌,
2强调新诗最主要的审美特征是“和谐”与“均齐”。
3
音乐美 有音乐 有平仄 有韵脚
建筑美 有节的匀称 有韵的均齐
绘画美 中国诗画相通的观点
4诗歌朗诵制胜秘诀-诗歌朗诵的几点注意事项
(1)选材。
①、符合朗诵主题
②、避免耳熟能详的名篇。不是说经典的就不能选。一篇经典的文章当然不会像一首当年很红的歌曲一样,只能独领风骚几时几日,但如果你选择了它,便会犯了大忌。其一、评委或者观众很容易就会发现你的不足;其二、本来重复的生活就让很多人厌倦了,你连读一首诗还重复着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篇章,怎不会令人觉得没趣。
③、通俗美感并存
④、适合自己的情况。
(2)、 音乐
(3)朗诵阶段
①、注意普通话与方言的差别
②、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③、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类推所引起的误读。
④、注意异度字的读音。
(4) 把握作品基调
指导朗读的策略有哪些?
叶圣陶说:“就读的方面,若不参与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咏、体味,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语文课上,读的方式多样了,并不代表学生e78988e69d便理解了、感悟了、体验了,很多时候还是水上浮萍,不到位。究其原因,还缺少具体的指导策略。 案例:《妈妈的爱》《会飞的蒲公英》《跨越百年的美丽》《回声》 1.理解内容 教学不能没有理解,朗读的基础也需要理解。领会课文内容,把握感情的基础是朗读训练的基础。领会了课文的内容,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读好课文。学生也只有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才能读出感情,这才是正确地指导朗读的方法——重在内容的理解而不单是技巧的指导。教师不要简单强调学生该用什么语气读,而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指导朗读,再在反复读中去充分感受、体会文本,并精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一起品读、感味,使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朗读,并通过朗读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2.联系生活实际 在朗读指导中,要激发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不仅仅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更要让人物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转移到课文的朗读指导上来,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启发回忆类似的生活经验,甚至再切身体验一下,从而在朗读中自然流露真情。 3.想象 朗读,是一个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想象。应注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激起学生对作品内在意境美的再创造,使文中描绘的情景像过电影一样一幕幕的从学生的脑海中映过,这样,学生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就会把握得更加深刻。尤其是关于比喻等修辞方法以及诗歌或散文时,学生通过想象可以把文本中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把省略的情节明朗化,从心灵上受到感染,读时就入情入境,进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4.朗读技巧的指导 所谓朗读的技巧,是指为了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所进行的设计和处理。这些设计和处理包括语言的断和连(停顿),轻和重(重读),扬和抑(语调)。如什么地方该停顿,用怎样的语调,保持怎样的速度,轻读还是重读等。要使学生的朗读读到位,读出韵味来,教师势必要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朗读技巧,教会学生朗读的基本方法。首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字音读准。有的句子比较长,就要指导学生画停顿来读。其次,加重音来引导学生朗读。加重音就是在朗读时,句子某些词语从声音上加以突出的现象。第三,朗读时应该注意节奏。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只要能读出轻重音,处理好停顿,语速适中,声音响亮,能够读出不同人物角色的语言,就可以说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朗读的技巧了。从低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到了高年级学生想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就轻车熟路了。 5.创造情境 案例:《回声》 6.引读 案例:《会飞的蒲公英》《跨越百年的美丽》 7.比较 通过词语的增删、句式的变换,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在比较中,获得一种思想的顿悟,体味原文的妙处,获得一种隽永的回味。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佳词妙句,感受文章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样长期的训练,语感就会油然而生了。但比读应集中在重点段落和关键语句上,尤其是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或增或减,精心设计。 8.以讲促读 案例:《会飞的蒲公英》 思考:学生的理解和感受能力有限,教师要发挥平等中首席的作用,以讲促读,就是以讲授带动朗读。通过讲授,学生领会课文丰富的内容,感受作品的情感脉搏,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使学生先内化后外发,情发于衷而形之于外。 9.抓标点符号 案例:《卖火柴的小女孩》 思考:标点符号在文中的作用除了表示停顿之外,很大程度上还有提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有时尽管是语句相近的句子,却由于所用标点符号的不同使得传达出的感情迥然不同。对此,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这些标点符号传递出的情感信息,在朗读时注意情感的表达。 以上,是我们常用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指导朗读的方法。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和提炼更多有效的方法,并自觉地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