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烛之武和孟子辩论方式有何异同?
烛之武与孟子的辩论方式在某些方面有异同。不同之处在于烛之武倾向于使用讥讽和谩骂来破坏对手的信誉和逻辑,并着重于反对和否定对手的主张,以取得优势和愚弄对手。
而孟子的辩论方式则是注重和对手建立互相尊重的讨论环境,通过切实的辩论和探讨以寻求真理,最终达成共识。
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很有自信,对自己的主张有坚定的信念,并能够对对手的主张进行质疑和辩驳。
另外,孟子辩论还强调道德和人伦原则的尊重和倡导,而烛之武则不太关注此类问题。
二、烛之武与秦王的对话技巧?
1、志士。
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勇士。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3、辩士。
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这样一来,“攻守之势易矣”。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
所以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三、烛之武退秦师读出烛之武的语气?
《烛之武退秦师》朗读指导 豪迈奔放时,语速要相对快一些;如内容是痛苦、悲伤、低沉、抒情的时候,语速要相对慢一些。 关于重音。朗读时,句子中的某些词语需要重读,比如句子中作谓语的动词要重读。
例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重读的词语为“军”;表示性状和程度的状语常常也要重读,如“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太后盛气而揖之”中重读的词语应为“面”“盛气”;表示性状强调的定语要重读,如“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中重读的词语应为“亿丈”“不测”;表示结果或过程的补语要重读,如“却匈奴七百余里”“非抗于九国之师”,其中“七百余里”“九国之师”应重读;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常常需要重读,如“当此之时……”“此四君者”中“此”要重读。除以上五种外,句子中某些重要突出或强调的词语常常也需要重读,这是因不同的语境而定的,故放在具体篇目中指导。
2.关于语气、语调。古汉语中的语气同现代汉语一样,有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应读出句子的特有语气。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疑问语气读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
四、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的心理变化?
文章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这个主题本身,决定了它必须着意描绘人物语言,使辞令引人入胜。从这点来说,它不愧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秦、晋围郑,完全与秦无关,秦国所以出兵,一是与晋国有同盟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张自己的势力。
当他知道亡郑只能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毫无好处反而有害的时候,他就会一改过去的所为,反过来帮助郑国。
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这就使秦君不能不听从他的说辞。烛之武斗争策略的巧妙还表现在,他奉命去说秦君,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而他在说辞里表现的是处处为秦国着想,处处替秦国说话,这就更使秦君易于入耳。
五、烛之武的结局?
烛之武退秦师之后发生的事:
两年后,在蹇叔和百里奚都反对的情况,秦穆公出兵攻郑,郑国人弦高智退秦师,然后,用计骗秦国大将孟明视,并在晋襄公大将先轸的帮助下大败秦军于崤山。孟明视回到秦国后,秦穆公义赦孟明视等三将,孟明视立志报答秦穆公。三年后,孟明视进兵前烧战船,在崤山击败晋军,得以报仇,后秦穆公称霸西戎。
六、烛之武的特点?
有勇有谋,睿智,善于抓住人物的心理特点从容应对
七、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的语言的精妙?
这篇文章对烛之武的善于辞令,写得极为出色。他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决不露出一点乞怜相。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使人信服。他在说辞里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 (1)处处为秦着想。 首先,烛之武开门见山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的地步。但作为郑大夫的烛之武却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先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接着谈了亡郑实际上是增加了别国(晋)的土地,扩展了别国的势力,而邻国势力的增强就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接下来又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利一害,推心置腹,不由秦伯不动心。 (2)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 正当秦伯在考虑灭郑、存郑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君分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方。这番话不由得秦伯不深思。接着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预言晋国此后的动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秦晋的矛盾将进一步尖锐化。由于晋国当时已成为中原霸主,秦伯对此不能不存有戒心。烛之武的这篇说辞戳到了他的痛处,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
八、烛之武退秦师中对烛之武的感悟?
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伟大历史人物。他用自己的智慧使得秦国的军队主动退出战争,使自己国家在没有动武的情况下打赢战争。
九、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劝退辞令的妙处角度?
一、理由:首先以退为进,让秦伯知道现在的形势;然后晓之以理,,让秦伯知道郑国灭亡,对秦国没有好处,反而让晋国得利,因此威胁到秦国;再诱之以利,让秦国了解郑国不亡对秦国的好处。最后展望未来,说出了与郑国结盟对秦国好处。 二、劝说艺术: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 烛之武先讲明秦晋围郑,即使攻下郑国,秦国亦无大裨益;进而分析晋侯出征目的在于扩张领土,且欲壑难填。
一方面使秦伯觉得枉费心机,一方面顿感危机所在。
于是,烛之武“一心为秦”地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更利于听 虽然烛之武年岁已高,但在秦穆公眼前岂敢倚老卖老,婉言以说,“良言一句三冬暖”,秦穆公怎能不爱听,又怎能不依计行事。 《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先秦左丘明所作的《左传》。
十、形容烛之武的成语?
【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即在眼前.秦晋联军大兵压境,弱小的郑国孤立无援而危于累卵,正像佚之狐所言“国危矣”.
【从谏如流】指听从好的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一样顺畅自然,形容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郑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际,没有在慌乱中开门投降,也不是匆忙地发布迎战动员命令,而是果断接受佚之狐的建议,与名不见经传且已“退居二线”的烛之武坦诚相见,让他去说秦君.
【临危受命】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捐弃年轻时不得志的前怨,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接受使命,表现出顾全大局的气度和胸有成竹的智慧.
【洞若观火】就像黑夜里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秦晋两国虽然国君之间世代互为婚姻,但是政治家决策及行为方式必从本国利益出发.由于地理位置关系的客观原因以及曾经的嫌隙,两国之间本来就貌合神离,尤其是秦伯的狐疑两端,这些都让烛之武看得一清二楚.
【以退为进】表面上退却,其实准备进攻的一种战略或战术.烛之武在充分了解秦伯狂妄自大、利令智昏、动摇不定等心理的前提下,先向秦伯示弱,满足其虚荣心,解除其戒备心理,为让秦伯接受自己的观点做好了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