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入基层:掌握这5个谈话技巧,轻松赢得群众信任
发布时间:2025-02-17来源:演讲朗诵

从“官腔”到“家常话”:干部如何走进群众心里?

记得去年我在某乡镇调研时,遇到一位老支书。他告诉我,现在的干部下基层,总喜欢带着“官腔”说话,动不动就是“这个政策”“那个文件”,群众听了直摇头。这让我想起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干部在办公室能说会道,一到基层就成了“哑巴”。其实,基层谈话不是开大会,不需要长篇大论,关键是要让群众听得懂、愿意听。

技巧一:学会“接地气”的开场白

“老乡,今年收成怎么样啊?”这样的开场白,比“我是某某单位的某某”要亲切得多。记得有一次,我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干部下乡,他第一句话就是:“老哥,你这院子里的菜种得真不错!”一句话就拉近了距离。基层群众最反感的就是“官架子”,所以开场白要自然,要像拉家常一样。

技巧二:做个“会听”的干部

很多干部下基层,总想着要“说”什么,却忘了“听”的重要性。有一次,一位村民抱怨村里的路不好走,干部立刻解释:“修路需要资金,要按程序来...”结果村民更生气了。其实,群众很多时候只是想倾诉,我们要学会倾听,适时点头、回应,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

技巧三:用“大白话”讲政策

“乡村振兴”“产业升级”这些专业术语,对基层群众来说就像天书。我见过一位干部,他把“产业升级”解释成“让咱们的农产品卖得更好、价钱更高”,群众一下子就明白了。把政策转化成群众能理解的语言,这才是真本事。

技巧四:适当“示弱”更亲切

有一次,一位年轻干部在村里走访时,主动请教一位老农:“大爷,我对种地不太懂,您能给我讲讲吗?”老农立刻打开了话匣子。适当示弱不是真的不懂,而是放下身段,让群众感受到你的真诚。

技巧五:记住群众的“小事”

“上次您说孩子上学的事,现在解决了吗?”“您家那棵老梨树今年结的果多吗?”记住群众的这些“小事”,下次见面时提起,会让他们倍感温暖。这比说一百句“为人民服务”都管用。

谈话之外:建立长期联系

谈话只是开始,重要的是建立长期联系。可以留个电话,加个微信,让群众随时能找到你。我认识一位干部,他的手机里存着几百个村民的电话,逢年过节都会发个问候,这样的干部,群众怎么会不喜欢?

基层谈话看似简单,实则考验着干部的智慧和情商。记住,群众不是来听报告的,他们是来交朋友的。放下架子,真诚相待,你会发现,基层工作其实很有意思。

回到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