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斯的谏逐客书中逐客的含义?
驱逐有功之人 谏逐客书是李斯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代表作,大致内容有三点:
1.客卿对秦国有大功,原话是‘客卿何负于秦?’。
当年秦穆公重用的由余,百里奚,蹇叔;秦孝公重用的商鞅;秦惠文王重用的张仪;秦昭襄王重用的范雎都不是秦国人,但正是他们成就了历代英明神武的大秦国君,使秦由弱变强。2.驱逐门客是重物轻人。讲珍宝和美女,你秦始皇从来没说过,只要不是秦国出生的美女和珍宝你就不要的。对美女和珍宝你不分国籍,难道对人才你要分国籍吗?没有道理的。
3.驱逐门客是资助六国,不利于秦统一天下。在任何时代,人才都是稀缺资源,如果他们不能留在秦国效力,他们必然会去六国帮助六国的国君,这对于将来秦统一天下造成很大障碍。言尽于此,秦始皇彻底醒悟,做了两件事:1.立即召回被驱逐的门客。2.李斯因为进谏有功,提拔他做了廷尉。从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秦始皇是非常冷静和清醒的,当他知道自己做错了,就立马改正,十分难能可贵。
二、谏逐客书中为什么要谏?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以实施“疲秦计划”。事被发觉,秦王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主动上书,写下千古流传的《谏逐客书》。其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
三、谏逐客书中的客指的是?
在秦任官的外国人 战国末期,秦王政发现韩国间谍利用为秦开掘水渠企图耗费秦的国力,遂下逐客之令,驱逐在秦任官的外国人。
当时任秦客卿的楚人李斯上书秦王,列举秦国历代任用外国人所取得的业绩,并陈说“逐客”的害处,篇中大量运用铺陈排比手法,辞采华丽,富有说服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谏逐客书》。秦王阅罢,幡然醒悟,于是取消逐客令,复李斯官。四、谏逐客书中的谏是什么意思?
谏,意思是:规劝君主,使改正错误
写《谏逐客书》的原因:
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提议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
“疲秦计划”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多数都想游间于秦(认为客卿都是别国派来的间谍),就下令驱逐客卿。
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临行前主动上书劝说秦王不要逐客,写下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
内容:
文章先叙述自秦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
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
五、谏逐客书中人物分析?
《谏逐客书》人物之蹇叔:善识人、神预言,为友出道,展雄才大略助秦国称霸。
蹇叔本是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乐于农耕的隐士。住处简朴而幽雅。他的房舍实际上就是一片茅庐。没有宠辱之争,没有名利之夺,有的只是一种诗人风情、大家气概与智者的泰然自若。蹇叔的生活单纯而悠闲。农忙时和农人一起下田耕犁、刨翻、播种、除草、收获,农闲的时候和邻人一道观泉、登山、捕鹿、捉鱼、阔论高谈。或者一家人坐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蹇叔的志趣高远而隐忍。蹇叔不是锋芒毕露之人,也绝不是平庸凡俗之辈。无论是道德、情操,还是修身养性,都在高雅的志趣中得到锤炼和升华。他又是那种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人。他从事劳动,但是没有闲散和消磨,为生活歌唱,为心灵吟诵。他淡泊名利,但是对世界充满爱心,对未来充满希望。他隐居村野,但是怀着善良的本性,揣着责任和道义。
六、谏逐客书中所以的意思?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所以,是文言文中的一个固定结构,可以表原因,翻译成……原因;可以表方式,翻译成用来……办法;可以表依靠,翻译成凭借、依靠。
这句话中的“所以”表示方式,可以译作“用来……的方法”;跨,动词,占据;制,控制。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指代秦国下令逐客一事)不是用来驾驭海内控制诸侯的方法呀。
出自李斯的《谏逐客书》。
七、谏逐客书中秦王是怎样的?
谏逐客书是说秦王刚愎自用,听不进意见。应该还是用外邦人是来建立强大的秦国。
谏逐客书是李斯代表作是对秦始皇的劝谏,大概意思就是劝谏秦王,不要把外邦人逐出秦国。不这样的话会使秦国落后。
自古以来前几代的相国都是外邦人。没有这些外邦的协助,秦国是不会发展这么快的!
八、属于谏逐客书中的语句的事?
李斯是著名的法家才华横溢!他的文章非常雄辩 使秦始皇接受了他的意见!
九、谏逐客书中心论点句?
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十、谏逐客书中来什么意思?
《谏逐客书》是李斯给秦王的一个奏章。这件事是在秦王嬴政十年。秦国宗室贵族借韩国派水工修灌溉渠,阴谋消耗秦的国力,谏秦皇下令驱逐一切客卿。秦王读了李斯这一奏章,取消了逐客令。可见本文说服力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