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站在台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有些人却无话可说,1分钟都讲不到就灰溜溜地下来了。
原因很简单,缺少了素材。很多人大道理讲得头头是道,论点充分但缺乏论据,大道理容易讲而展开细节来讲就难了,听众偏偏又喜欢右脑思考,喜欢形象化有画面感的内容,如果只听到笼统的观点很容易分心走神。素材需要积累,经过我多年摸索,列举以下三种积累素材的实用方法。
第一,挖掘自身经历。
我们的经历就是一本书,年纪越大的人在台上发言素材更丰富,内容更吸引人,是因为他的经历吸引人。比如童年的经历,成长的故事,奋斗的历程,自己成长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一切难以忘记的事情,都是我们身上宝贵的素材。当过妈妈的人就有育儿经历,做过老板的人就有创业的经历。莫言说他写小说的故事素材全部来自20岁前在农村生活的经历,自家的、同村的、邻村的、亲戚家的故事,都构成了他今后创作的基础。在我的演说课程中,有一种训练方法叫“真情回忆”,就是让学员回忆成长中的点点滴滴的故事并分享出来,一开始学员觉得成长经历很平淡,没什么故事可讲,没什么印象深刻的事,通过训练后大脑盖子一打开,话题源源不断,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故事中,自己亲身经历亲身体验过的故事,讲起来轻松也不会容易忘词。
有的同学跟我说,每次上完课后回到家都会躺在床上久久难以入眠,会回想自己从小到大的点点滴滴故事,一旦想起来了就马上用本子记下来,生怕忘记了,这就是积累和挖掘素材的好方法。
第二,从他人身上学习。
三人行,人人为我师。他人的经历他人的故事可以很好地转化为我们的素材。每天我们都离不开跟人打交道,身边人讲的身边事都是最好的素材。多与有阅历的人聊天,多听多看,他人的经历就可以收入到我们的素材库了。
如果你是销售人员,每天拜访客户倾听客户讲的有意思的事情,把它记下来;如果你是管理者,公司每天在他人身上发生的事情,都是好素材。在演说培训课上,每一位学员都会把他们最精彩的故事分享出来,都是演讲的最好素材。
从他人身上发现素材,需要我们留心观察和思考,观察事情发生的细节,当时我看到了什么我听到了什么,思考这件事的意义是什么,对我的启发有哪些。同一个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方式,不同的人思考角度不同,不同的人讲述技巧不同,用心记住这些细节,经常分享出来,就把他人的故事转化成自己的素材了。
第三,从书本上挖掘。
我们大部分的知识都是从阅读中学习的,没有登过月球但知道月球的地貌,没有在古代生活过,即能了解当时的历史,没有参加过战争,却了解战争的情况。
书本上有很多非常有趣的故事,有他人深入思考的内容,找到自己容易引起共鸣的内容,把他分享出来。
我本人喜欢看管理类、销售类、心理学、哲学类的书籍,这些书籍都为我提供了很多思考空间,我会把将自己的经历跟书本的内容结合起来,书本中触动我的地方就是我成长的地方。
有些人说我想看书但记不住,看书不一定要记得住,我看书从来没有要求自己去刻意记住什么,意识层面可能没有记住,但潜意识记住了,别忘了我们的行为是受潜意识指导的。
我每天都有看书的习惯,一日不看书就吃饭不香睡不踏实,能够坐地铁上班我就坚决不开车,因为坐一次地铁,我差不多看完了半本书,这种阅读带来的喜悦和快感是其它东西无法替代的。
也有人说我不知道自己喜欢看什么书,那就不停地去找去发现,找多了看多了就知道自己喜欢看什么书,最初可以从一些简单的经典的畅销书开始看。
也有人说我一看书就想睡觉,看不进去,我的建议是你也可以选择听书,比如罗胖的得到、喜马拉雅、荔枝微课等,有的演说班学员告诉我他上班下班途中、洗衣服、做饭时、睡觉前都在听书,这是非常好的状态。
总结一下,积累和挖掘素材主要有三种方法,分别是从自己成长的经历中、从他人的分享中、从书本中积累和挖掘。最后用我们的课程训练宣言其中一部分作为结尾:
我的脚下就是舞台
我的身边就是听众
每天都是我演讲的第一时间
第件事都是我演讲的最好素材